
一张寒酸的小桌,一场潦草的记者会,即便泽连斯基穿上西装,仍难避被羞辱的结局。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很清晰:国家实力的悬殊,让乌克兰在谈判中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。

今年第三次访问白宫时,泽连斯基再遭冷遇。与以往不同,此次他与特朗普的会谈采取闭门形式,外界无法直接目睹双方矛盾,但据参会人员透露,会议气氛异常紧张,甚至超过了今年2月那场“斥责泽连斯基不穿西装、不说谢谢”的交锋。10月17日的这场闭门会议上,特朗普的举动更具冲击力——他直接摊开地图,当着泽连斯基的面划定“割让范围”,要求乌克兰以此换取与俄罗斯的停火。这份“割地方案”比六个月前更苛刻:不仅要将当前被俄占领的区域交出,还需额外割让包括整个顿巴斯地区、扎波罗热州部分区域在内的未占领领土。

此前谈判中,美方曾提出“以当前战线为割让起点”,如今却要求乌克兰牺牲更多。面对这一方案,特朗普的态度强硬中带着施压:他先是冷淡警告泽连斯基,“若不同意,普京会完全摧毁乌克兰”;见对方脸色难看,又放缓语气劝说,“你们不可能夺回任何领土,我们已无能为力,该用外交解决问题”。泽连斯基本就拒绝过“以战线为起点”的割地方案,面对更苛刻的条件,自然不会妥协——这也成了那场“羞辱式记者会”的导火索。这场记者会的规格之低,甚至让人调侃:“知道的是国家领导人发布会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村干部在直播带货”。显然,特朗普的意图很明确:通过强硬姿态,逼迫泽连斯基接受“割地求和”。

走投无路的泽连斯基,曾将欧洲视为最后依靠,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。不久前,英、法、德、意等欧洲多国同步发表声明,表面上“强烈支持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”,呼吁俄乌“立刻停火、以当前战线为谈判起点”,还强调“国际边界不得通过武力改变”;但实际上,这份声明暴露了欧洲的“拧巴”——既不想让乌克兰屈辱割地,又不愿牺牲自身利益全力援乌,更不想背负“抛弃乌克兰”的骂名。欧洲的摇摆,本质是夹在美俄之间的软弱。他们既不敢完全追随特朗普“出卖乌克兰”,也无力像拜登时期那样“开足马力援乌”,只能用“漂亮话”逃避责任,最终陷入尴尬境地。
而欧洲的这份声明,也让俄罗斯明确表达了不满——俄方认为“以当前战线为谈判起点”,与特朗普在闭门会议中“直接割让领土”的核心主张不符,甚至直接导致原定特朗普与普京在匈牙利的会面被无限期搁置。事实上,特朗普与普京对“和谈”的理解,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维度。特朗普想要的是“快速停火”,以此收获“结束俄乌战争”的历史定位,本质是“和平谈判”;但普京追求的是“战略谈判”——停火不是目的,通过漫长博弈试探美欧的红线、乌克兰的承受极限,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,才是核心。
卡内基基金会的最新报告曾精准点评:“特朗普用和平谈判对付普京的战略谈判,就像小学生想骗大学生的糖——即便拿到糖,自己也会被‘卖了’。”现阶段的普京,根本不想真正停火,他释放的谈判信号、与特朗普的互动,不过是分化西方的手段。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个认知误区:欧洲总担心“俄罗斯借停火养精蓄锐,后续发动更大规模进攻”,但事实上,俄罗斯比欧洲更怕现在停火。一旦停火,未来普京若想再对乌开战,难度会比2022年至少高十倍——不仅乌克兰的战争准备会更充分,俄罗斯内部的社会支持度、权力稳定性也可能出现裂痕。对普京而言,当下借着特朗普在位的窗口期“彻底解决乌克兰问题”,才是最佳选择。
而普京眼中的“乌克兰最终解决方案”,包含四个核心诉求:一是完全吞并顿巴斯地区,并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克里米亚等已被俄占领区域的“归属”;二是在顿巴斯与乌克兰本土间设立中立缓冲区,构建“双重缓冲”;三是推动乌克兰重新大选,确保亲俄政府上台;四是要求乌克兰将“永不加入北约”写入宪法。只有特朗普能促成这四点,俄乌才可能停火;否则,俄罗斯会在特朗普任期内,通过战争与战略谈判缓慢推进目标。
不过,俄罗斯的“实力”也并非如表面般强大。它早已不是昔日的苏联,更像一头“张牙舞爪的末路北极熊”:“一小时22分闪击基辅”计划失败、普里戈任发动叛乱并兵锋直指莫斯科,这些事件都暴露了其内部的脆弱。俄乌双方其实都不想和谈:俄罗斯要的是“战略利益最大化”,乌克兰不愿接受“丧权辱国的条件”;最想促成和谈的,反而是美国(特朗普想榨干乌克兰价值后与俄交易)与欧洲(想逃避援乌责任)。但特朗普的“和平谈判”与普京的“战略谈判”维度错位,再加上俄罗斯自身的不确定性,这场战争注定会漫长耗下去,将美俄进一步拖在欧洲战场。
如今,泽连斯基反复遭遇羞辱,特朗普施压割地,普京步步为营——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,仍藏在重重迷雾中。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